登山以6–14 MET的持续负荷,兼顾有氧与力量,是提升体能的“性价比”王者。
根据《体力活动代谢当量汇编》,山地徒步约为6–7 MET,负重登山可达9–14 MET。以70 kg为例,每小时能量消耗大约在420–980千卡,既能打基础耐力,又能锻炼下肢与核心。上升段可稳居心率Z2–Z3,间或短坡冲刺触及阈值训练;下降段强化离心力量与本体感觉。若在中高海拔进行,低氧刺激还能进一步推动心肺适应与耐力提升。
低门槛、低成本、易高频——登山让“训练量”真正落地。
入门装备(登山鞋、轻量背包、雨具)约需人民币1000–2000元,可使用多个季度;多数城市1–2小时车程即可到达适合训练的山道。相比需要课程与出海组织的水肺潜水(入门证照常见费用约3000–5000元,船潜多为每人每日600–1000元),登山的时间与金钱成本更可控。这意味着你能更容易完成WHO建议的每周≥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,甚至在工作日也能安排夜爬或楼梯替代。高频、稳定的训练周期开启叠加效应,使体能增长更可持续。
竞赛与训练指标完善,进步“看得见、比得了”。
登山与越野跑有清晰的可比指标:垂直爬升(m+)、VAM、分段配速、海拔-心率曲线与完赛时间。手表与平台(如佳明、科洛、Strava)自动记录与段位排名,直观呈现进步轨迹。从爬楼到城市登高赛、山地马拉松到百公里越野,再到UTMB等积分体系,目标分级明确,竞技路径连贯。数据驱动的周期化训练(基础期-强化期-巅峰期)易于执行并评估效果。
负荷可量化、风险可控、适配广泛人群,适合长周期竞技发展。
登山的训练量可以用每周累计爬升(常见目标1000–3000米)、时长与RPE/心率区间精细管理,做到“微调即刻见效”。上坡低冲击的有氧-力量复合刺激,对关节友好;下坡在可控坡度与步频下训练离心力量与稳定性,有助于预防跑步常见伤病。可通过路线难度分级与即时折返来管理风险,无需依赖复杂生命维持装备。这种可持续、可控的负荷设计,为耐力运动的长期成绩打下坚实基础,并有助于与跑步、骑行等项目形成正向转化。